2025年了,還有人在用PoW?
當我第一次看到Irys宣佈要用PoW的時候,我的第一反應是:這是認真的嗎?
2025年了,以太坊早就完成了The Merge,Solana和Sui從一開始就是PoS,連比特幣社區都在討論是否要考慮某種形式的權益證明。在這個PoS已經成為行業共識的時代,Irys居然還要用PoW?
我的第一反應是:這團隊是不是腦子進水了?
但當我深入瞭解之後,我意識到:我錯了,而且錯得離譜。
Irys的選擇不是復古,不是固執,而是對問題本質的深刻理解。
我們為什麼會覺得PoW"過時"了?
讓我先說說為什麼大家會覺得PoW過時了。
這些年,PoW被批評的點主要有幾個:
能源消耗太大。比特幣的耗電量超過了很多國家,這在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的今天,確實是個大問題。
擴展性差。PoW的出塊速度慢,吞吐量低,很難支撐大規模應用。
中心化風險。算力集中在大礦池手裏,這和去中心化的初衷背道而馳。
所以,當以太坊宣佈要轉PoS的時候,整個行業都在歡呼:終於,我們要告別這個古老、低效、高能耗的機制了!
我當時也是這麼想的。
但數據鏈不是金融鏈
直到我開始研究Irys,我才意識到一個被忽視的問題:
數據鏈和金融鏈,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挑戰。
金融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?是交易的確認和排序。誰先轉賬,誰後轉賬,這筆錢是不是真的存在——這些是金融鏈要解決的問題。
對於這些問題,PoS確實是更好的選擇。它更快、更節能、擴展性更好。
但數據鏈呢?數據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:如何證明數據真的被存儲了?
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。
PoS在數據存儲上的致命缺陷
讓我給你講個故事。
假設你開了一個數據存儲鏈,用的是PoS。有人上傳了1TB的數據到你的鏈上,你怎麼證明這1TB的數據真的被存儲了?
最直接的辦法是:定期提交存儲證明。
節點每隔一段時間,就要向鏈上提交一個證明,說"我確實存儲了這些數據"。這個證明可能是一個哈希值,可能是一個默克爾樹根,總之是一個可以驗證的東西。
聽起來很合理,對吧?
但問題來了。
如果你的鏈上存儲了1PB的數據,有1000個節點,每個節點每小時提交一次存儲證明。那麼每小時就有1000筆存儲證明交易。
一天24小時,就是24000筆交易。
這還只是存儲證明,不包括其他交易。
你的區塊鏈很快就會被存儲證明交易塞滿。區塊空間變得非常昂貴,或者你不得不提高區塊大小,但這又會帶來其他問題。
更糟糕的是,這還沒完。
當存儲的數據越來越多,存儲證明的頻率越來越高,最終會達到一個臨界點:鏈上根本無法承載這麼多存儲證明交易。
這時候,很多項目會怎麼做?
他們會把歷史數據"剪枝",丟到中心化的數據庫裡託管。是的,便宜是便宜了,但這和數據鏈的初衷——去中心化存儲——完全背道而馳。
這就是PoS在數據存儲場景下的致命缺陷。
Irys的PoW:一個優雅的解決方案
Irys的做法完全不同。
他們把PoW當作一種抽查機制。
讓我解釋一下這是什麼意思。
在Irys的系統裡,礦工不停地生成存儲證明。但這些證明不是每一個都提交到鏈上,而是只有當某個證明滿足特定條件(比如哈希值小於某個目標值)時,才會被打包進區塊。
這就像是一個抽查。
礦工生成了1000個存儲證明,但只有1個被打包進區塊。但這1個證明的存在,證明了礦工確實做了那1000次驗證。
因為如果礦工沒有真正存儲數據,他就無法生成有效的存儲證明,更不可能碰巧生成一個滿足條件的證明。
這個設計太優雅了。
它用一個鏈上的證明,代表了無數個鏈下的驗證。鏈上的負擔大大減輕,但安全性沒有降低。
這就是為什麼Irys能夠支撐大規模的數據存儲,而不會被存儲證明交易淹沒。
但光有PoW還不夠
說實話,如果Irys只是用了PoW,我不會這麼興奮。
因為純PoW也有問題。
最大的問題是:投機打法。
在純PoW系統裡,礦工可以不停地切換分區,哪個分區收益高就挖哪個。這會導致網絡的不穩定,也會讓存儲的持久性得不到保證。
Irys的解決方案是:在PoW上疊加質押機制。
每個16TB的分區,礦工都要抵押一筆保證金,才有資格參與出塊。
這個設計有兩個妙處:
第一,防止刷號蹭挖。
如果你想通過創建大量小賬號來蹭挖礦收益,對不起,每個賬號都要抵押保證金。這大大提高了攻擊成本。
第二,解決網絡傳播延遲問題。
因為有質押,礦工會更傾向於長期穩定地存儲數據,而不是頻繁切換。這讓網絡更加穩定,也減少了因為節點頻繁進出導致的傳播延遲。
PoW + 質押,這個組合拳打得太漂亮了。
這讓我想起了一些往事
說實話,Irys的這個設計讓我想起了很多往事。
我記得2017年的時候,所有人都在說"區塊鏈能解決一切問題"。什麼供應鏈、版權保護、身份認證,統統都要上鏈。
那時候大家用的都是以太坊或者以太坊的fork。結果呢?大部分項目都死了。
為什麼?因為他們用錯了工具。
以太坊是為金融應用設計的,你非要用它來做數據存儲,當然會遇到各種問題。就像你用螺絲刀去砸釘子,當然砸不進去。
工具要匹配場景。
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,但真正理解並實踐的人很少。
Irys讓我看到了這種理解。他們沒有盲目跟風PoS,而是認真思考:對於數據存儲這個場景,什麼才是最合適的共識機制?
答案是PoW。不是因為PoW更先進,而是因為PoW更適合。
數據鏈和金融鏈:兩條不同的路
這件事讓我重新思考了一個問題:區塊鏈是不是應該有不同的形態?
過去幾年,我們一直在追求"通用區塊鏈"——一條鏈解決所有問題。以太坊想做世界計算機,Solana想做高性能公鏈,每條鏈都想成為萬能的基礎設施。
但也許,這個方向本身就是錯的。
也許,不同的應用場景,需要不同的區塊鏈架構。
金融應用需要快速確認、高吞吐量,PoS更合適。
數據存儲需要持久性證明、大規模擴展,PoW + 質押更合適。
計算密集型應用可能需要其他的共識機制。
區塊鏈不應該是一個通用的解決方案,而應該是一個工具箱。
不同的問題,用不同的工具。
這對行業意味著什麼?
Irys的選擇,對整個行業有什麼啟示?
我覺得有三點:
第一,不要盲目跟風。
PoS是趨勢,但不是唯一答案。在特定場景下,"過時"的技術可能恰恰是最合適的。
第二,深入理解問題的本質。
Irys之所以能做出這個選擇,是因為他們深入理解了數據存儲的本質挑戰。如果只是表面地看"PoW能耗高、PoS更環保",就永遠不會想到這個方案。
第三,創新往往來自於組合。
Irys不是發明了新的共識機制,而是把PoW和質押巧妙地組合在一起。創新不一定是從零開始,有時候是把已有的東西用新的方式組合。
我的個人判斷
說實話,我不知道Irys最終會不會成功。
數據存儲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賽道,Filecoin、Arweave、Storj都在這個領域深耕多年。Irys作為後來者,要證明自己並不容易。
但我知道的是:Irys的技術選擇是對的。
他們沒有被"PoS是未來"的敘事綁架,而是根據自己的需求,選擇了最合適的技術方案。
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,在這個充滿FOMO和FUD的行業裡,太稀缺了。
也許,真正的創新不是追逐最新的技術,而是找到最合適的技術。
最後的思考
當我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,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:
十年後,當我們回顧2025年的區塊鏈行業,會怎麼評價Irys的這個選擇?
也許那時候,所有人都會說:"當然啊,數據鏈用PoW是常識,這有什麼好討論的?"
但在2025年的今天,這個選擇需要巨大的勇氣。
因為你要頂著"落後"、"復古"的質疑,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方向。
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: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。
不是因為少數人更聰明,而是因為他們願意獨立思考,願意質疑共識,願意承擔被誤解的風險。
Irys做到了這一點。
而這,可能比技術本身更有價值。
寫於2025年9月30日。在這個所有人都在擁抱PoS的時代,向那些敢於堅持自己判斷的人致敬。
@irys_xyz
查看原文1.98萬
6
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。除非另有說明,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,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。該內容僅供參考,並不代表 OKX 觀點,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,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。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,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。請閱讀鏈接文章,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。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。包含穩定幣、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,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。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,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。